IMG_1523  

    終於來到了柏林,當然說什麼都要想辦法到柏林愛樂朝聖!幸運的是,冬天正好是德國的古典樂季,各樂團的定期演出非常多,雖然天氣寒冷不太適合一般旅遊,但是對於古典樂愛好者簡直是天堂!我聽的是2012.12.14晚上於柏林愛樂廳的Berlliharmonie定期音樂會演出,七點半的音樂會,會在六點半開始release出該場的退票以及空位,有機會以非常優惠的價格,坐到很好的位置。因為非常想搶到票,所以我六點不到就到柏林愛樂廳等待售票了。最後以15歐元的價格買到B區左邊第六排的二號,算是挺不錯的位置,只是有點偏旁邊,總有點左右耳不平衡感。

IMG_1528  

    這一場是由德國指揮家Christian Thielemann所指揮,上網查了一下,發現他是現今著名的德奧派中生代指揮家,其中以指揮華格納音樂作品最為著名,多次於拜魯特音樂節中指揮演出,可惜這次音樂會的曲目並沒有華格納的作品就是了。上半場第一首曲目是Felix Mendelssohn的序曲《Meeresstille und glückliche Fahrt》(英文翻做"Calm Sea and Prosperous Voyage")。由於我對這首曲目不熟,唯一的印象就是接近結尾處的trumpet三重奏非常讚!

    鋼琴協奏曲是由著名的義大利鋼琴家Maurizio Pollini演奏,來柏林遊玩期間能親睹大師風采,真是感到無比幸運!演出的曲目為W. A. Mozart的第21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,KV 467。單看作品編號沒什麼感覺,不過其中第二樂章的旋律,相信無論是誰應該都有聽過:

 


    第一次聽Pollini演奏莫札特,就是帶有一點浪漫色彩的第21號。70歲的Pollini老先生,觸鍵仍舊是如此柔軟靈巧,雖然偶有聽到一兩處小miss,但在他與指揮合作對於整體氣氛的掌握下,完全無傷大雅,聽起來實在是非常享受!

    下半場的曲目全部取自Liszt的三首交響詩,分別是第六號的Mazeppa、第十三號的Von der Wiege bis zum Grabe、還有第三號的Les Preludes。在我的印象中,Liszt的交響樂作品多少帶有一些陽剛氣息,音響變化豐富,然而這次柏林愛樂的演奏,走的是慢慢醞釀的路線。在第一首的Mazeppa中,銅管主旋律以「理智」的音量奏出,之後一次次的主題再現,才在最後推到高點,然而不知是我座位有點偏旁邊,音響反射不夠均勻的關係,或是柏林愛樂廳本身場地就比較開放,不同於自己過去習慣聽到的反響效果,總覺得有點不夠過癮,感受不太到銅管的「音牆」。倒是柏林愛樂這種把中低音弦樂聲部安排在樂團中間的位置,凸顯了更多李斯特交響樂作品聲音的立體與層次感。第二首曲目個人本身也沒有很熟悉,加上連三天白天跑景點,晚上聽音樂會的行程,讓我的眼皮不禁重得像加菲貓的眼睛一樣,雖然沒有睡著,但是音樂聽過就這樣過去了...第三首的前奏曲因為自己有演出過,所以算是整場音樂會中我最熟的曲目吧。中段的速度變化處,完全展現了整個樂團的默契,以及指揮對氣氛掌控的功力,是我覺得這首曲子演出蠻棒的一個亮點,只是Thielemann仍舊不時地想要壓住樂團的音量,不知道為什麼。另一方面,柏林愛樂的木管,相較於前一天在Konzerthaus聽到柔軟的聲音,顯得明亮許多,而不同聲部音量的配置,卻仍舊產生出許多魔幻的音響。聽過越多場音樂會,越覺得一個交響樂團木管聲部的好壞,中間四位木管首席的默契,真的佔有非常大的因素!

    整體來說,在親自欣賞過柏林愛樂的現場演出後,我完全同意柏林愛樂真的是個超級「美聲」樂團,聲音和過去從CD錄音聽起來幾乎相同,品質有保證,然而以觀賞現場演出來說,卻似乎少了那麼一點「熱情」的感染力。具體一些來說,我聽完一場聲音非常舒服,演奏頗為精準的音樂會,然而卻到整場音樂會的最後一分鐘,才在前奏曲的結尾部分,感受到整個樂團的音量被放出來,正享受其中,音樂會就結束了,總有那麼一點點不過癮感。

IMG_1522  

    連聽了三天音樂會,卻還沒有聽到任何一首安可曲。聽說德國的樂團比較少在最後演奏安可曲的,看來只好之後多聽幾場,看是否能有緣遇到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itney136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